人物简介:郭立新,196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奥门金沙集团3354CC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第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和首届“陕西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现为陕西省无线电物理重点学科带头人,部级无线电物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复杂地物环境电波传播与散射“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陕西省教学名师。兼任IEEE会员,美国纽约科学研究院会员,总装目标及其环境特性专业组成员等。近年来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项目30余项。1998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躬耕科苑,执着探索,硕果累累
郭立新教授曾说:“我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和原则是脚踏实地、求实创新、团结进取”。这句话正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
“做科研工作就要时刻密切关注所从事的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急需,做到顶天立地,贵在坚持和创新。”郭立新常对课题组青年教师说,对看准了的研究方向一定要培养起兴趣、长期坚持并矢志不渝。他还主张“标新立异”,科研攻关无论在思路上或选题上就是要独辟蹊径,勇于创新。
记得最初毕业留校搞科研时,科研方向不确定,经费少,家庭经济压力大,面对困难和挑战,郭立新在吴振森、梁昌洪等老专家的指导下,凭着自己刻苦钻研的执着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难关。通过20余年的努力,他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国家973、国家863课题、高校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30余项。
郭立新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和随机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和散射特性研究,一直瞄准随机介质中波传播和散射国际前沿问题和国家在目标与环境特性领域的相关需求,尤其是在“随机介质分形散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一维随机分形曲线的分维估计方法——局部方差累积法。他对随机分形粗糙表面模型和分形湍流大气电磁散射特性作了详细分析,获得了散射场波峰拟合线的斜率与分维满足线性关系这一重要规律。结合粗糙面波束散射已用于某系统近场散射特性研究等,郭立新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另外,关于低仰角海杂波建模,国内外一直未给出较好的解决办法,美国在此领域对我国也进行技术封锁。郭立新教授针对雷达地海杂波特性需求,利用粗糙海面散射的快速多极子方法和修正基尔霍夫近似,克服了目前低仰角海面散射系数及相位信息的计算困难,提取了低仰角海面散射场,解决了低仰角、大粗糙度地海面电磁散射理论建模和地海杂波统计建模部分关键难题,突破了我国海杂波研究的部分理论瓶颈。
谈起自己走过的科研道路,郭立新说自己很幸运,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无私帮助,特别是遇到了自己的硕士、博士导师吴振森教授,从吴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包括科研方向的把握、做科研的方法和科研团队的建设,还有老一辈学者做事情的认真和执着。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郭立新经常主动向一些老专家和中青年知名学者请教,梁昌洪、焦李成教授等是他经常去拜访的专家。郭立新说,自己常去焦老师那里接受“敲打”,让自己受益匪浅,使他认识到所做的工作与国内外优秀学者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免“翘尾巴”。后续的论文撰写、项目申请和答辩汇报等也得到了学校多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郭立新又在随机粗糙面和目标的复合电磁散射、逆散射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连续申请到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2项面上、1项青年)和2个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连续主持了5个国防科技预研基金和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
有了不懈的坚持和创新,势必会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突出的科研、教学工作成绩,郭立新于1998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01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确定为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首批学术带头人,他也是当时最年轻的一位。2003年至2011年,他连续三届被聘为“校内特聘教授”。期间丰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多国学者的引用。
重德敬业,辛勤耕耘,汗洒教坛
从1993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郭立新已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20余年。“以爱育爱、用心筑梦、知行合一”是郭老师在讲台上传递给大家最大的感触。他热爱自己的讲台,热爱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先后为本科生主讲了《大学物理》《固体物理》《数值方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计算物理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等多门课程。为研究生主讲了《波传播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复杂系统中的电磁波》等课程。郭老师平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站上讲台的他思维敏捷、口齿灵利、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那满腔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和渊搏的学识感染和启迪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心。
郭老师讲课有些与众不同,常常能将枯燥的图表、数字讲得通俗易懂、绘声绘色。比如对“随机”的理解,他就举出了烟雾的自然飘散、蒸米饭时气泡的分布等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这样大家就对“随机”这个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
在专业建设方面,郭立新和吴振森、李平舟教授等面向国家电子信息环境和国防工业对电波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以西电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中的电波传播方向及无线电物理博士点为依托,围绕电波传播方向,统筹设计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建立了校所联合的电波传播教学实习和科研实践基地。
在教学改革方面,郭立新主持了省级教改重点项目“电波传播与天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完成了省教改项目“构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层次、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筹建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电波测量实验课程,建立了CST微波工作室软件西北地区培训中心,另外还组织参与了国内唯一一个设立在高校的电波观测站,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联合建立国防科工委电波环境监测网西安观测站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近年来,郭立新共指导博士后5名,在读博士生19人、硕士生18人,已毕业博士15人,硕士81人,其中2名博士生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特等奖。
立足团队,科学管理,锐意进取
“团队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明晰化,使目标明晰化、使每一个人担任的角色明晰化。”郭立新非常尊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这句管理名言。他说不管带领科研团队或是开展学院管理服务,能做到这点后,剩下的就只管去努力、去付出就够了。
郭立新负责的“复杂地物环境电波传播与散射团队”于2014年成功获批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目前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已形成复杂环境及目标电磁散射特性、随机介质中的电波传播和天线与电磁新材料设计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郭立新团队中的11名年轻教师已明确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并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项,在IEEE Trans.GR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
作为物光院执行院长,学院成立伊始郭立新就提出了要加强物理学科与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有机结合。明确学院定位和科研发展方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光学”博士点、“等离子体物理”硕士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等先后获批。“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专业、“物理学”博士一级学科先后获批招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教师队伍交流融洽、和谐发展,光电方向学术梯队正在蓬勃成长。
郭立新并没有陶醉于昔日的成绩之中,他深感只有勤奋工作,才能走在学科前沿。在郭教授和他的同事共同努力下,西电物理学研究目前已跨入该领域前沿阵地,某些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文/西电新闻中心·付一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