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门金沙集团3354CC孕育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火之中,从1931年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创建伊始,作为一所学校,跟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转战大江南北,参与了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处在日伪顽的包围和封锁之下,对敌斗争主要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通信联络,尤其是无线电通信成为中央统一指挥抗战的命脉和战争胜负的关键,被毛泽东誉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通信保障工作,大力组织培训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根据革命形势和抗日战争的需要,将陕北红军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与长征到陕北的红军通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军委通信学校。由于是战争年代办学,军委通校跟随中央部队,频繁迁转办学地址。1942年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升,更名为“中央军委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因在延安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习惯上称为“延安通校”。抗战前期为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部队培训通信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由延安通校来承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师旅以上单位,以三局和延安通校所选派的技术骨干为基础,举办各类通信人员训练班,以满足抗战的需要。这些训练班普遍采用延安通校的培训的内容、教材资料、培训方式及校歌。延安通校还对这些训练班的技术骨干进行轮训,以提高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抗战时期,延安通校在革命军队通信人才的培养上既发挥培训重镇的作用,更发挥着星火燎原,引领辐射的带动作用。1948年,随着华北各部队合并为华北军区,军委三局通信队(前身是延安通校)、晋察冀军区电讯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晋冀鲁豫参谋训练队、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处机务队、军委气象队等通信技术人才培训教育单位合并,组建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奥门金沙集团3354CC前身),可谓百河奔流,终归大海。
抗战时期延安通校,及各根据地、各部队共计培训无线电技术人员3800余人,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为革命军队的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在西电的历史上,经历抗战烽火洗礼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就有40多位,更有众多西电培养的通信战士牺牲在抗战前线,成为真正的无名英雄。
在革命战火的锻造和延安精神的滋养下,延安通校形成了服务革命、全面发展、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因材施教等教育方针,孕育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刻苦学习、精益求精的学风,这些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成为西电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动力源泉。
(文:季庆阳 图片:小虎牙工作室)
<< 光辉的历程---西电与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