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驰远,满族,共青团员,1996年9月出生,辽宁葫芦岛人。2019年推免至本校电子工程学院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师从魏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射频收发信机、频率合成器等射频电路的设计。硕士期间,他以学生一作发表SCI一区专业顶刊论文1篇(IEEE-TMTT),SCI二区论文1篇,国内外学术会议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商业计划书专项赛省级一等奖等竞赛奖项,荣获2020学年硕士国家奖学金,2021学年硕士国家奖学金,小米奖学金特等奖,中电集团-奥门金沙集团3354CC协同创新奖学金一等奖,优秀推免生专项奖学金,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被授予“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入选中兴通讯“蓝剑计划”。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在本科三年级的课堂上,张驰远就有幸遇到了他的良师——魏峰老师。张驰远说,魏峰老师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温文尔雅的个人魅力,他所带领的课题组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当谈及在科研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候,张驰远说:“研二那年元旦,为了能没有压力地过个轻松的小假期,我赶在放假的前一天修改好了手里的论文并提交给了魏峰老师,本想着至少收假前应该可以偷点懒轻松一下,结果魏老师在元旦当天下午就把论文审好,并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发给我。魏老师这份对工作认真的态度真的让我受益良多,敦促着我不懈前行。”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于新年伊始中反复修改的论文最终被发表于专业顶刊IEEE-TMTT上。
求学求知的道路上良师必不可少,相互帮助、志同道合的益友也同样不可或缺。大四获得保研资格后,张驰远每周都会抽出时间从新校区赶到北校区参与实验室的学习。 “那个时候我刚进实验室,什么也不会,每天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师兄师姐们身后晃荡,互相都不熟悉也不敢主动问问题,生怕打扰到大家。但每次师兄师姐们调试电路时看到我来了,都会主动且仔细地跟我分享调试电路的经验、讲解仪器操作注意事项等。融入这样的团队就好像是融入了一个家庭,彼此间的感情温润且热烈,能够让人清晰感受到心底勃发的力量。遇到这样的一群人,是我最大的福气。”知识是一代代的传承,魏老师的课题组内一直秉持着这样温良的文化氛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
探索知因,实践得果
魏峰老师曾说:“读研的过程中,探索与实践要两条腿一起走。”在魏老师的指导下,张驰远积极投入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去,针对实际社会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井盖50亿个以上,每年新增、更换井盖1500万个以上。由于产权单位和用途的不同,井盖管理繁琐且混乱。井盖破损导致人员伤亡事件屡次发生,依靠传统的人工巡查,缺乏有效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手段。为此,我们设计了智慧城市井盖管理监测系统,实现对井盖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时报警等功能,有效提高市政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导师的指导下,张驰远与团队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陆续解决了产品覆盖信号弱,待机时间短等多项难题。目前这套智能井盖监测系统已在济南市正式投入使用,并被齐鲁网、济南日报、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
科研如诗,生活如酒
与传统印象中的“理工男学霸”不同,张驰远为人幽默风趣,爱好广泛,不止专情于科研,对于生活他也有着独到的浪漫追求。张驰远表示,奋力的科研工作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机械性的工作而忘记享受生活,就像失去了碳酸的可乐,味美却没有灵魂。
“来到西电读书的七年时光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旅程,在这里我遇见了赏识我的伯乐导师,无私帮助我的师兄师姐,同甘共苦的寝室室友,更遇见了携手余生的她。” 他们相识于本科社团的迎新活动,相知于彩云的山间小学,相恋于大理的洱海湖畔,在西电共同学习的第四个年头,携手踏入了婚姻殿堂。
泰戈尔说过,“绿叶恋爱时便成了花,花崇拜时便成了果实”。科研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因一时的失败而陷入低谷,而情感的充分交融将是力量的无尽源泉。攻读不同专业的他们,在看似枯燥的科研工作中互相鼓励,为了实现双方的梦想不懈努力,共同见证彼此在相关领域内的付出与收获。科研与生活中的相互扶持,使得他们更加充满奋斗动力、不断进步。
导师魏峰评语
张驰远是我的一名保送推免生,通过自己三年的勤奋刻苦和积极钻研,从刚进实验室的莽撞少年蜕变成如今沉着稳重的技术达人。他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工程经验也很丰富。平时注意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攻关能力。希望他能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行稳致远,学有所成。也期待他能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创造更多辉煌!
(文/吴紫阳 罗 丹)